大家好我是小宝,一名不只懂保险的理财博主。
(资料图)
最近后台不少人在跟我吐槽,小宝小宝,我医保账户到账的钱,怎么比之前少了啊
之前每个月能有800多块进账,现在居然不到400块了,缩水了一半还不止…
咋回事?
这是因为,最近很多地区的医保,都在改革。
其实这事早在2020年就已经有苗头,当时医保局公布了一个征求意见稿,然后到了2021年,又公布了指导意见。
(2020年征求意见稿)
直到现在,这事开始在全国各地低调推行。
而我作为一个wǐ小的保险博主,其实对这整件事是有点小小小意见(卑微
……
要想理解这次改革,得先搞清楚什么是职工医保的「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」。
简单来说,个人账户是我们自己碗里的饭,吃不吃、吃多少,我们自己说了算。
而统筹账户属于大锅饭,全部混在一起吃。
能不能吃、每次能吃多少,由医保局定规则。
所以,个人账户算是我们的个人财产,像早前北京的政策最灵活,可以直接提出来消费。
看病用也行,吃火锅用也行,悉听尊便~
那我们的个人账户到底有多少钱呢?
可以去支付宝,搜索【医保】查询余额。
说回文章开头说的那个问题——
改革,改了啥?
改革前我们交的医保,按照工资基数,自己缴2%,全部进入个人账户。
公司一般帮我们缴10%左右,这10%当中的30%左右进入到个人账户,剩下的70%进入到统筹账户。
比如工资是100元,自己缴2元进入个人账户。
公司缴10元,其中3元进入个人账户,7元进入统筹账户。
改革后呢?
个人交的那2元,还是进入个人账户,而单位缴的那10元,则全部进入统筹账户。
个人账户的进账少了,里面的钱自然也就少了。
目前,有的地方实施了,有的地方还没实施,正逐步推行中。
……
很明显,改革后分到我们个人账户的钱少了,不划算啊
XX局也知道,所以打了一巴掌之后,又塞了几个枣过来。
针对医保的2个问题做了优化——
1)医保可以报销门诊花费了
有的人听了很激动,哇,总算看门诊也能用医保了
有的人却觉得,切~这不是本来就能报嘛
主要的原因是,各城市的医保待遇不一样。
绝大多数城市的医保只能报销住院花费,只有少部分发达地区,比如北上广深等,才能报销门诊花费。
这就导致有的地方为了能让患者报销门诊花费,搞“挂床住院”的骚操作…(假住院)
改革之后,意味着以后大家都能用医保报销门诊花费了。
当然,别想得太美,肯定有起付线和报销比例等限制。
还是遵循那个规则,有钱的地方报销多,没钱的地方报销少。
2)开放医保共济
刚刚提到,个人账户里的钱属于我们个人财产。
但一般仅限自己看病买药使用,不能随意支配。
之前有个bug是,年轻人看病少,个人账户里的钱都趴在账户里,也无法提取出来。
而老人看病多,个人账户的钱又不够用。
这就导致,很多年轻人把自己的医保卡拿给父母买药用。
一来二去,老人的各种购药记录都算到了年轻人头上,因此还衍生出一些别的问题,比如保险的投保、理赔,真够无语的
开放共济后呢?
不用借卡了,直接把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权限授权给父母。
父母带着自己的医保卡看病买药,自己的账户余额花光了之后,就可以直接调用子女的医保卡个人账户资金支付。
这样,钱是子女付的,但看病买药的记录还在父母头上。
……
医保改革,是好事还是坏事?
说实话这一时半会儿算不清,因为变量太多了。
像门诊报销的规则,各城市不一样,且每年还都能调整。
打比方说,今年的报销起付线是300块,明年的起付线可能就涨到500块,能报销的药品目录也会变。
我们很难用个人账户“损失”的钱,来衡量因此获得的门诊保障,到底划不划算。
我能确定的只有一条,这项改革,对于低收入群体相对有利一些。
而且是收入越低,相对越有利。
比如同样是把3%的钱,从个人账户转移到统筹账户。
对于100块收入的人,少了3块钱,对于1000块收入的人,少了30块。
但细心的会发现,两者因此获得的门诊统筹报销,是一样的啊。
这就好比去同一家饭店吃自助餐,收入低的只要花3块钱买门票,收入高的要花30块买门票。
是不是有点“劫富济贫”的意思
可能会因此打击一些高收入群体,按实际收入做缴费基数的积极性。
当然,既然是改革就涉及到利益再分配,总有人受益,也总有人受损。
而我作为一个wǐ小的保险博主,为啥会对它有点小小意见呢?
不是我要为富人“伸冤”,而是它再次印证了一个残酷事实,我们没有选择权。
NND,一会是延长医保的最低缴费年限,一会是调整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。
哪一次我们有选择权?
哪一次不是听之任之?
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提醒大家,不要为了省那一丢丢个税而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。
仔细看看规则,再好好想想规则制定权在哪吧…
害,看到这是不是感觉今天文章中的有些事没有说透,感情释放也不够流畅?
没办法,为了过审硬删了好些字
敏感内容还是放在直播说吧,那边比较好钻空子。
不吐不快,今晚8点,准备把最近一系列的问题串起来,让大家了解了解残酷真相。
不想当鸵鸟的,戳下面预约
本文版权属于《荔枝保》微信公众号(lgbaoxian)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二次修改。
转载或合作请联系[email protected]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小宝精选保险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荔枝保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