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我是小宝,一名不只懂保险的理财博主
最近因为延迟退休的事,很多人比较愁,总担心自己60多岁了,工作没了,还没养老金可领。
以至于跑来我这咨询养老年金和增额寿的人,激增。
【资料图】
基于这个情况,我觉得这事发酵得有点厉害了,作为一个独立客观的第三方,有必要给大家做些善意的提醒。
可能会得罪一些同行,但我实在看不惯那些趁火打劫的
……
不可否认,我们这代人的养老问题确实比较严峻。
人口老龄化、生育率下降、养老统筹基金不足、延迟退休、人工智能崛起,叠加在一起很吓人。
很多人都在想,等以后自己六七十岁了,要是领到手职工养老金很少,怎么办?
这确实是个问题,也确实是当下就要开始考虑的问题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在这个问题到来之前,我们眼下还有更紧迫的需要面对——
随时可能不期而至的大病/意外风险。
尤其是大病,很多人都不以为然,总觉得重大疾病离自己太远,以后再想也不急。
但我作为一个体量中等的保险自媒体博主,面对6位数的粉丝,经手数十万份保单,深刻认识到“命”的重要性。
是,如果把基数放大,一群不抽烟不喝酒天天慢跑5公里的人,和一群天天抽烟喝酒不运动的相比,得大病的概率肯定更低。
但如果以个体为单位,就不一定了。
你肯定见过生活习惯好却年纪轻轻得了癌症的,同时肯定也见过,谁谁谁抽烟抽到99岁还健步如飞的。
这叫「幸运者偏差」
所以最近但凡是找我咨询我养老规划,我都会了解下,你当下的健康保障是不是到位了?
重疾险买了吗?
医疗险买了吗?
意外险买了吗?
在我这,还是建议准备好了这些,再去思考更长远的问题。
否则存再多的钱养老,都可能因为一场大病/意外被打回原形。
从保险的角度画了个需求层次图——
简而言之,越是下面的,越应该优先解决。
很多人现在跳过了第二层,直奔第三层
……
用增额寿存钱来应对长寿风险的,请务必要做好产品筛选工作,谨防垃圾产品割韭菜。
最近这两年各家公司都瞅准了增额终身寿,纷纷推出了自家的产品,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大公司。
这里我要提醒的是,虽然各家公司都标榜自己的产品是按照3.5%复利增长,但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,真实到手的差异很大。
以一位粉丝发来的某康产品跟头部产品PK为例——
一样是每年10万交10年,投资总额共100万,但最终的本息和差距明显。
存够10年的话,一个本息和是111万,一个是115万。
存够20年的话,一个是156万,一个是168万,单利分别是3.62%和4.42%…
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——
1)保额增长的速度,不等于现金价值的增速
对于增额寿这种披着保险外衣的理财产品来说,看保额增速的意义不大。
我们最该关注的是,代表了账户每年本息和的现金价值。
毕竟前者是身故了才能拿到的钱,后者才是活着就能随时拿到的钱。
有些业务员为了掩盖自家产品的劣势,会有意混淆两者的概念,要当心。
2)品牌溢价及运营成本
理财险之于保险公司,就像存贷业务之于银行。
放贷款赚到的利息-银行运营成本-发给储户的利息=银行利润
投资赚到的利息-保司运营成本-给理财险客户承诺的利息=保司利润
对于大银行、大保险公司,因为要承担更多网点、更多人员的成本,所以能给到储户/投资者的收益会少一些。
反之,小银行、小保司,因为人员机构更简单、运营成本更低,同时为了能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,可以给出也愿意给出更高的收益
?
考虑到大小公司的增额寿都一样受《保险法》?;?,一样能保本保息。
所以我更建议大家关注收益,而非品牌。
毕竟增额寿也好,养老年金也好,都是长达十几甚至是几十年的投资。
哪怕是0.1%的收益差距,最终也会导致几千上万块的利息差。
总而言之,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,买不买,买哪个都要考虑清楚。
本文版权属于《荔枝保》微信公众号(lgbaoxian)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二次修改。
转载或合作请联系[email protected]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小宝精选划算保险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荔枝保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