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消息网2月22日报道德国《时代》周报网站2月20日报道发表记者尼科·霍恩的文章《中国志愿者与我》,全文摘编如下:
“TG-CROSS?”一位志愿者再次问道。我正站在距北京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跨赛区媒体班车中转站里,站台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。
“没错,”我答道,“就是TG-CROSS。”这是那班能把我从延庆——我在那里报道高山滑雪女子回转比赛——带回北京市区的巴士的名称。志愿者说:“下一班要等1小时55分钟?!?/p>
我来迟了5分钟,错过了上一班车。我永远不会忘记站在我面前的4名志愿者的眼神,他们眼里满是同情。天气非常冷,宽阔的站台上没有任何遮挡。其中3名志愿者分头行动,试图找一辆会在这里??勘冉暇玫陌褪?,好让我上去坐一会儿,暖和暖和身子。大约10分钟后,他们回来了:“非常抱歉,我们没有找到巴士?;蛐砦颐强梢愿恍┡Ρ??”
于是,我在鞋子里和毛衣底下塞了几个暖宝宝,然后坐在TG-CROSS站牌的底座上,写完了一篇稿件。距离巴士发车还有一个多小时,我和志愿者们攀谈起来。
由于记者只能在闭环内活动,所以除了运动员和酒店工作人员之外,我们可以交谈的中国人几乎就只剩下志愿者了。他们无处不在:班车站点、赛场入口、媒体中心。北京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人数超过1.8万人。他们穿着蓝色裤子和蓝白相间的羽绒服,背上还有红色的“BEIJING 2022”字样,很好辨认。